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三抓三促”行动:多维发力,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5-09-23 15:03:26 | 阅读: 116
2025年以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积极响应省委“三抓三促”行动(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号召,立足防沙治沙主责主业,以党建为引领,从学习提升、执行落实、效能发展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生态保护、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力。
一、抓学习促提升:多元模式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1.强化党建引领,严守纪律防线
研究所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大会,传达省林草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反腐为了人民》,以典型案例为鉴,警示党员干部聚焦项目实施、经费管理等重点环节,拧紧纪律“总开关”。联合多部门开展“美丽中国 青春担当”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原所长徐先英结合民勤治沙站案例,宣讲固沙技术成果,激发青年学子的生态担当意识。此外,党委专题部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全所上下高度重视,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科学治沙、助力“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2.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 结对共建促振兴”主题活动,与秦安县中山镇后沟村党支部联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展开深度协作。捐赠化肥、农药等物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举办“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暨新时代治沙事业座谈会,开展迎“七一”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慰问送暖、颁发表彰、以案为镜、专题党课等形式,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3.深化国际交流,共享治沙经验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研究所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中国治沙技术走向世界。举办哈萨克斯坦荒漠化防治研修班、阿拉伯国家荒漠化和风沙灾害防治技术培训班等,吸引来自中亚、阿拉伯地区的众多学员参与。通过“理论授课 + 案例分析 + 现场教学”模式,系统讲解中国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并组织学员赴民勤沙生植物园开展实操演练。同时,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植被覆盖与荒漠化防治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沙化土地监测、耐旱植物选育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计划启动“中沙荒漠化防治技术联合攻关”项目。与哈萨克斯坦在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形成涵盖技术交流、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多个方面的会议纪要,为未来合作明确了方向。
3.开展高校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
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密切合作,10余批次师生团队赴民勤沙生植物园开展研学活动。师生们聚焦沙生植物资源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等课题,形成联合研究报告5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组织召开年轻干部学习教育专题会议,开展“奋斗者·正青春”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干部队伍纪律意识与担当精神。年轻干部学习研究小组形成制度化学习机制,定期召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研讨会,提升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二、抓执行促落实: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任务攻坚
1.科技创新项目成果丰硕
研究所主持的4项省林草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在防风固沙技术方面,构建了河西走廊防风固沙健康评价体系,授权专利4项,培养学术骨干10名;碳足迹研究量化了甘肃葡萄产业碳排放,提出减排措施,建立碳足迹团队;国际合作项目在伊朗、蒙古推广沙障技术,培训外籍技术人员25名;沙米产业化项目选育沙米良种,研发种植与加工技术,助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此外,参与制定的《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对草原资源及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通过专家论证,为全国荒漠化地区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提供甘肃标准。
2.规划评审护航生态建设
《金塔县防沙治沙规划(2021 - 2030年)》通过专家评审论证,为金塔县打造“一带一路”防沙治沙示范区提供科学依据。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完成物候观测与样本采集、设备维护与数据校准等任务,为正式开站奠定基础。
3.国际合作项目稳步推进
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学员赴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开展现场教学,实地观摩“草方格 + 灌木 + 草本”立体治沙模式、光伏治沙示范工程等创新成果。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代表团到所考察,双方将安排技术人员参加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研修班,并期待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研究。
三、抓效能促发展:提质增效,赋能治沙事业
1.科研成果转化加速
依托验收项目成果,推动技术落地应用。在河西走廊推广“间伐 + 平茬 + 封育”防护林修复技术;在伊朗建立我国沙障技术应用示范区1个,编制相关荒漠化防治规划;沙米系列产品(沙米原浆、钙果枸杞等)实现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向阿拉伯国家输出“流动沙丘固沙与植被重建技术包”,培训当地技术人员40人次;非洲法语国家研讨班形成《甘肃治沙模式推广建议书》,获多国政要认可。
2.科研平台升级完善
民勤沙生植物园作为核心实践平台,累计接待国内外考察团、研学团队超500人次,完成沙生植物引种驯化、固沙技术示范等实验项目12项,推广治沙新技术3项。新增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生态监测大数据中心,入库珍稀物种23种,实时监测沙区生态变化,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撑。
3.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激发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组织“3•12植树节”宣传活动,在五泉广场向市民普及防沙治沙知识;在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举办“恢复土地,释放机遇”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和手册,呼吁更多人参与土地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学活动带动当地生态旅游,7月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实现“生态 + 教育 + 经济”良性循环;光伏电站生态影响评价导则发布后,推动省内3个新能源项目调整设计方案,减少草原占用面积超1000亩。
4.关注职工健康民生
举办全所职工预防慢性疾病知识讲座,引导职工树立“早预防、早发现、早管理”的健康理念。后续将持续开展多样化健康科普活动,为职工健康保驾护航。
四、展望未来:持续深化行动,贡献更多力量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通过“三抓三促”行动,实现了治沙科研能力、项目执行效率、国际合作效能的“三提升”。未来,研究所将持续深化“三抓三促”行动,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需求,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加快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防沙治沙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推进“中阿联合实验室”建设、荒漠化监测大数据平台搭建等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治沙科研创新,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甘肃智慧”和“甘肃力量”。
(供稿:信息宣传科 撰稿人:严菊梅)